从周瑜将兵赴丧说起(二)

周瑜其人


周瑜的形象,受《三国演义》的影响真的很大。

到不是说赤壁之战时所体现的“心胸狭窄,气量小”这些早就已经翻案的负面形象,而是初一亮相的“面如美玉,唇若点朱,资质风流,仪容秀丽,胸藏纬地经天之术,腹隐安邦定国之谋”,这些周瑜粉很愿意接受的形象。

但这和历史上的形象大概还是不太一样的。

首先是相貌上的加成。“面如美玉,唇若点朱”,造成不管什么片子,周瑜总归是要玉面小生演的;再到同人文,简直恨不得倾国倾城貌。

其实《三国志》里的形容是“长壮有姿貌”,翻译过来差不多就是高大英俊吧。比之孙策的“美姿颜”估计还是要差个档的。再有就是,别家不知道,东吴这里有姿貌的真是一点不稀奇啊……诸葛瑾是“有容貌思度”、吕范是“有容观姿貌”、刘基是“姿容美好”、张温是“容貌奇伟”、朱据是“有姿貌膂力”……可能孙家兄弟都是颜控吧……总之周瑜在江东集团内,估计也就是一般的英俊了(喂)。

第二是气质上的柔和化,总结一下就是“受化”……这到不完全是《三国演义》“资质风流”惹得祸,“曲有误,周郎顾”也确实给人一种风流佳公子的感觉。但事实上《三国志》形容周瑜,更多的是“雄烈”。孙权的评价就是“公瑾雄烈,胆略兼人”,甚至他还觉得吕蒙——感觉上应该是个挺粗狂的人,比之周瑜“言议英发不及之耳”。苏东坡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也是“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”,小时候嫌“雄”字不好听,现在想来,大概真是的是“雄”的,不是“美”的……

第三是苦逼度上升。这个倒也不是“被气死”的问题,而是遗书。《三国演义》周瑜的遗书用的是《江表传》里的,有“瑜以凡才,昔受讨逆殊特之遇“、”人生有死,修短命矣,诚不足惜,但恨微志未展“、“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,傥或可采,瑜死不朽矣”这些很煽的话。《三国志》里没有这些,交代后事十分理智客观,不露丝毫悲戚之态。所以裴松之说《江表传》的遗书和《三国志》的相比“意旨虽同,其辞乖异耳”。鉴于《江表传》真的还蛮八卦,所以我觉得裴松之的评价是公允的。

其实纵观《三国志·周瑜传》,除了早死,从头到尾没有受过任何挫折。既不悲,也不虐,反而是妥妥的人生赢家……从他说话做事也可见一斑。

赤壁之战前说孙权“瑜请得精兵三万人,进住夏口,保为将军破之”。“保为”两个字是有多狂啊。

赤壁之战后立刻就想进蜀图北方“乞与奋威俱进取蜀,得蜀而并张鲁,因留奋威固守其地,好与马超结援。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,北方可图也。”且不说战略计划是否可行,至少是主动出击型。不但有一统天下之志,而且要切切实实的行动,和后期东吴整体先自保,然后观望的政策大不相同。

吕思勉说他是东吴第一才雄心狠。

而最能体现他观点的大概就是说鲁肃的"昔马援答光武云'当今之世,非但君择臣,臣亦择君'。今主人亲贤贵士,纳奇录异,且吾闻先哲秘论,承运代刘氏者,必兴于东南,推步事势,当其历数。终构帝基,以协天符,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。吾方达此,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。"

“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”可以看出周瑜是个完全入世的人。

自信、激进、入世。而且最值得的玩味的还是句:“承运代刘氏者,必兴于东南”、“终构帝基,以协天符”。

之前我一直误会鲁肃是“天下第一大汉贼”(喂)。主要是易中天大大说鲁肃是第一个看到汉室不可挽救的。因为鲁肃初见孙权的时候,说过“汉室不可复兴”、“ 竟长江所极,据而有之,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,此高帝之业也“等话。

但其实这话,是周瑜先说的呀……

这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,只要看看蜀汉和曹魏就明白了。

建安十二年诸葛亮的隆中对说的是“霸业可成,汉室可兴”。

建安十八年曹操为了封魏公的事,还跟荀彧闹翻。

回想建安五年,江东一帮人就在“承运代刘氏者,必兴于东南”、“建号以图天下”……曹操哭了没有!无怪吕思勉大大要为曹操辨诬!太特妈的冤枉了!

这里周瑜孙家代刘的想法,到底哪来的?虽然“吾方达此”给人的感觉是刚刚才明白这个道理,从时间上算应该说是孙权继位后,但是因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里提到“张昭、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,故委心而服事焉”。这里的“大业”到底是什么?是王霸之业,还是帝王之业?

孙权咨询鲁肃时说的是“承父兄余业,思桓文之功”,鲁肃把话挑明后,孙权说的是“今尽力一方,冀以辅汉耳”,可见孙权对于帝王之业是没有明面上和人讨论过的。虽然不是说他不想,但是还不愿明确表态。

而周瑜敢以辅佐帝王之业说鲁肃,可见他自己非常明确,且不隐瞒。但是帝王之业不是他的事,他既然没和孙权讨论过,那只能是和孙策讨论过。策瑜这方面应该是有所共识。

周瑜还吴,是要辅佐孙策成就帝王之业;孙策死了,他看孙权可以共成大业,所以愿意辅佐孙权。

现在再回到将兵赴丧。

综上所述,将兵赴丧的第一种情况:周瑜回去篡位——别闹了。

第二种情况:周瑜是淮泗军事集团首领,他代表军队支持孙权——这个说法符合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”。即有实力,也必须在这种时刻做出选择。但是之前说了,周瑜在孙策死前就成为淮泗军事集团首领的可能性不是那么大。

第三种情况:周瑜是在支持了孙权之后成为淮泗军事集团首领,即拥立之功。他意识到这是关键时刻,必须回到权力中心去。这种想法比较接近宫斗文,所以这个念头出来后,我自己有被雷到……

第四种情况:其实周瑜是淮泗军事集团首领这是个伪命题,因为并没有什么证据证明周瑜有这种身份。而周瑜当时比较明确的身份是中护军,即禁军首领。宫里出事了,禁军首领赶回去以武力维持局势稳定,其实是挺和逻辑的,不用他是哪个集团的首领。唯一的疑问大概就是,他既然是禁军首领,为啥要驻守地方?

第五种情况:周瑜和孙策是竹马,是连襟,有知遇之恩,回去为孙策奔丧,为孙家尽力。这个……可能是历史的真相,但就算是真相,写出来也不是《三国志》,而是《江表传》。

最后一个,也就是我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想证明的:周瑜的人生理想是辅佐一个帝王,或者说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。他的为人又是自信并激进的。所以当面对孙策猝死,政权动摇的时候,他一定会选择去稳定政权,无关乎他当时什么身份,什么地位。

这不是为孙策,不是为孙权,也不是为他自己的个人利益。而是在他既有这样的理想,又是这种性格的情况下,理所当然会采取的一个举措。

吕范的赴丧,可能是出于私人感情的;虞翻的不赴丧,可能是出于臣子的考虑——我做好我能做的,宫里面怎么样,那我就管不着了;而周瑜的将兵赴丧,则是要稳定局势,控制局势,以确保江东政权能按照他一开始的希望来。

所以我觉得如果周瑜活得久的话,大概不是孙权搞死他,就是孙权在他死后大爆发……就像权逊最后BE了,完全是因为双方活得太长啊!

又如果孙策活得长点会怎么样呢?

曹荀BE了,是理想走到最终出现了分岔;玄亮隐晦的BE了,易中天大大也说是因为理想隐晦的出现了分岔;而在建安五年以前,就谋划着篡汉代刘的策瑜,如果走到最后,是否会出现理想的分岔呢?

然而历史不能假设,每对CP都在人生道路的不同阶段停了下来,从而形成他们现在的摸样,任由后人评说。

评论(17)
热度(76)
  1.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mingliuju | Powered by LOFTER